内容摘要:就德国来说,大多还是巨头型企业尝试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工作,毕竟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部署成本、学习成本等都是机器人全面取代人类工作的门槛。
关键词:机器人;饭碗;德国;工作岗位;工业机器人
作者简介:
德国现有的3000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1800万个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以及软件取代。
*最基层的操作工种中有86%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
*坐办公室及从事文秘工作者最为危险,约19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威胁。
*受影响严重的行业还有仓储、邮政以及快递业(150万)、零售业(120万)以及保洁行业(120万)等。
德国工业机器人在原材料、本体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方面有一定优势。从全球来看,日本和欧洲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产地,瑞士ABB、日本发那科(FANUC)、德国库卡(KUKA)和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这四家企业是全球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供货商,成为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四大家族。近年来,德国为了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陆续提出了本国的机器人领域发展带动产业升级战略规划。
按照德国在2013年汉诺威工博会上提出的工业4.0计划,通过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人类可借助物联网对下一代工业机器人进行远程管理,同时工业4.0中的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环节都需要借助不断升级的智能机器人。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机器人使用中的高能耗问题,还可促进制造业的绿色升级,全面实现工业自动化。据统计,德国是世界第五大机器人市场,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时至今日,德国工业领域每万名工人配备机器人292台,仅次于韩国和日本,排名全球第三。在此期间,德国通过政府长期资助、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扶植起了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和人才梯队。德国还引领欧盟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欧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进行长期研究,并实施了规模庞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可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