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已在非洲国家建立了若干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充分认识境外经贸合作区在非洲的发展机遇,客观评估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对于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有效对接,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二、中非经贸合作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多种利好因素推动之下,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将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发展。四、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深化路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进一步对接,中非经贸合作区在实践探索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打造升级版的中非经贸合作区。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区;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关系
作者简介:
中国已在非洲国家建立了若干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充分认识境外经贸合作区在非洲的发展机遇,客观评估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对于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有效对接,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5年,是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中非经贸合作区多为单一功能型的产业园区,可分为四种模式:中国贸易类企业依托中国商务部贸易促进中心建设的初级产业园;由非洲政府主动邀请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产业园区;由中国贸易企业独自建设的工业园区;由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自发兴建的产业园区。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为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提供了机制化运行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从2006年至2015年,各大中非经贸合作区由单一功能型的产业园区向机制化运行的产业集聚园区转变,并取得显著成绩,在当地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区基本遵循了“企业主体、政府支持、招商引资、设施先行、规划定位”的二十字方针,中非经贸合作区发展态势良好,由产业集聚园区向产业链整体规模化发展的多功能经贸合作区转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合作区社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二、中非经贸合作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在多种利好因素推动之下,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将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发展。
(一)中非经济增长为中非经贸合作区提供了发展空间
非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外来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有迫切的需求。中国工业发展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非洲国家认识到工业化进程需要中国的密切参与。同时,非洲大陆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建设中非经贸合作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贸易政策保障。
结合中国的发展经验,针对非洲的具体特点,双方在工业制造、建材轻工、港口设施、电力电网、通信网络、现代农业以及原材料深加工等领域都具有梯度合作的发展空间。
(二)非洲国家愈加重视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经验与模式
非洲国家借鉴中国开发经济特区的模式,在布局规划、特区立法、税收管理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建设产业园区的前期经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埃及、科特迪瓦等非洲国家加快制定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各项规划,与非盟《2063年议程》相对接,确定了各自不同的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政策与实施纲要。一些非洲国家已经完成了有关经济特区的立法工作。同时,非洲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纷纷出台,对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区给予入园企业关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
(三)“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契机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适应非洲自身发展、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始终“尊重非洲、帮助非洲,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5年来,在非洲辐射20多个国家,达成39个重大合作项目,涉及铁路、公路、港口和水电站等17类领域。同时,“一带一路”倡议逐步与非盟《2063年议程》相对接,双方在地区、次地区、国家发展战略方面都有交汇点。在多种利好因素影响下,中非经贸合作区由单纯的产业集聚园区向产业链整体规模化发展的多功能经贸合作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