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要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要发挥社会组织引导利益群体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
关键词:发展;进步;社会组织;焦虑;利益
作者简介:
■要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要发挥社会组织引导利益群体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
PX项目在数个城市相继搁浅、高铁线路在反对声中被迫改线、垃圾填埋场在舆情汹涌里夭折停建……当下中国这些建设发展中的烦恼,骤然炒热了“邻避运动”这个舶来品,也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欢迎建设,但请远离我家后院”——邻避时代不期而至
“邻避”现象是现代化和都市化加速发展的伴生物。
1980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一篇报道中,第一次用“邻避”这个词来描述美国人对化工垃圾的排斥和反抗。后来媒体和学界以此概括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必需的公共设施遭到选址社区排斥甚至引起群体抗议的现象,对应的英文短语是“NIMBY”(音译为“邻避”),也就是“别在我的后院中”(Notinmybackyard)的缩写。与之相关的设施即为邻避设施,抗议活动则为邻避运动。
在1980年代的美国,由垃圾填埋场、机场、监狱、收容所、戒毒服务中心等设施选址引发的冲突逐渐增多。尽管民众都认为这些设施对城市发展不可或缺,却希望远离自己,落址他处。“欢迎建设,但请远离我家后院”一度成为美国“1980年代的大众政治哲学”,《纽约时报》称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邻避时代”。仅在1980~1987年间,美国就有81家申请建垃圾填埋场、核电厂等设施,最终只有6家完工。
同一时期,在一些欧洲国家,由核废料储存选址问题引发的抗议,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环境保护运动。199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也不时出现以反对环境污染为主题的邻避运动。
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邻避运动在中国内地也成为一个突出现象,备受关注。有学者称,邻避运动构成当前中国“社会运动的日常形式”。
这绝非危言耸听!各种数据和现象表明:邻避时代正在到来。据统计,近年来,由担心环境污染而引发的邻避事件大大小小发生了几十起,而且这样的抗议事件燃点极低,几乎一点就燃。不仅东南沿海城市频繁发生,中西部也时时出现;不仅大城市存在,小城市也不能幸免。而且邻避运动开始呈现以抗议污染项目为核心,逐渐向其他公共项目扩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