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考古》杂志官网10月6日报道的一项考古研究项目成果显示,在欧洲人到达美洲前,亚马孙沿海地区的古代居民并不依靠海产品补充蛋白质。因此,“靠海吃海”的说法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研究人员对1800年至1000年前生活在亚马孙沿海的古人类遗骸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贝叶斯混合模型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考古》杂志官网10月6日报道的一项考古研究项目成果显示,在欧洲人到达美洲前,亚马孙沿海地区的古代居民并不依靠海产品补充蛋白质。因此,“靠海吃海”的说法并非放之四海皆准。
研究人员对1800年至1000年前生活在亚马孙沿海的古人类遗骸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贝叶斯混合模型,重建了这些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研究人员发现,尽管这些古代居民的生活地点临近海洋,但他们的热量摄入来源主要是陆生动物,包括一些啮齿类动物、鹿和淡水鲶鱼。此外,他们还食用大量野生和栽培植物,如木薯、玉米、南瓜。
项目参与者、英国约克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人员安德烈·科隆尼斯(Andre Colonese)表示,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对于“前哥伦布时代”生活在亚马孙低地沿海的人口,海洋鱼类是他们的主要经济产品和蛋白质来源。但此次研究对这一假说提出了质疑。研究发现,当地的古代居民在狩猎、森林管理和植物种植方面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闫勇/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