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4月26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巴里·布赞(Barry Buzan)在国际关系学院做了题为“迈向全球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百年反思”的学术演讲,并被国际关系学院授予荣誉教授称号。
关键词:国际关系学;全球化;反思与展望
作者简介:
4月26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巴里·布赞(Barry Buzan)在国际关系学院做了题为“迈向全球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百年反思”的学术演讲,并被国际关系学院授予荣誉教授称号。
学科命名曾备受争议
布赞从宏观议题角度出发,对作为一种结构和实践的国际关系,以及作为一种思想的国际关系学进行了对比联系,并沿着19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路径,对西方核心区的国际关系学和非西方边缘区的国际关系学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目前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是,从之前西方核心区对非西方边缘区的排斥,到二者更多地转向结合,未来将会出现一种更加全球化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布赞表示,尽管1919年国际关系学建立,但在此之前,许多有关国际关系的实践与理论已备受关注。无论是研究主题还是研究形式都已初具形态,并奠定了国际关系学建立的基础。西方国家引领了国际关系学的形成。布赞提到,从国际关系学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学者每年都会聚集在一起,举办一场国际研究会议,就如何定义国际关系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原因是该学科命名本身就充满争议,出现了国际安全、国际政治、世界政治、国际事务等多种称呼。
国际关系学的反思与展望
布赞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分为5个阶段: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和去殖民化时期(1945—1989);后冷战时期(1990—2018);未来时期。布赞对这5个阶段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思想流派、学术范式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重点介绍了目前主要关注的全球国际社会的概念,将全球国际社会分为3个版本:1.1版本是1945年之前西方殖民中心版本;1.2版本是1945—2008年西方全球中心版本;1.3版本是2008年之后去中心的、后西方时代的深度多样化。
布赞认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球国际社会的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去殖民化,尽管全球经济与权力分配依然呈现核心—边缘模式分布,但第三世界等边缘国家和地区开始融入全球国际社会,并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从思想发展的层面来看,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合法地位被取消,成为边缘研究的一部分。
1945—1989年,国际关系学得到长足发展,布赞认为,该时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二次建立时期。在此期间,大学、智库、期刊与学术机构等不断涌现,学科研究的中心逐渐从美国转向英国、加拿大等国。国际关系学更为专业化、学科化和理论化,战略研究大大增加,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地缘政治、女性主义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研究视野。1945—1989年,冷战与核武器的出现,使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放在东西关系上,而南北关系与南南关系研究呈现边缘化。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前期产生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一次论战,即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而冷战后期产生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二次论战,即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之争,主要是方法论层面的争论。
在谈到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学的变化时,布赞表示,不论是西方核心区还是非西方边缘区,国际关系学构建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核心—边缘边界开始消融。该阶段还出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论战,即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在非西方历史与政治理论的基础上,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发展,中国在其中的表现十分亮眼。
布赞认为,全球化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连在一起,全球国际社会的发展使得全球国际关系学日益成型。深度多元主义将成为后西方时代的主要特点,世界各国因共同命运的连接而日益相互依赖,尤其是在经济、环境、移民、恐怖主义与核扩散等领域。布赞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际关系学将在保持自身内在动力的基础上继续反映国际关系的现实。